用创新支点撬起绚丽人生
发布时间:2017年-06月-09日
他叫邱奇,文质彬彬、朴实稳重,工作中精益求精,不断超越自我,成为机械设计优化升级领域的“拼命三郎”,他用创新进取诠释着青春的内涵。
2006年,他走进六院8610厂成为一名普通铣工。2008年,通过竞聘成为非标设计技术人员。2010年,申报国家专利3项、厂级标准2项,荣获3个省级一等奖、1个集团公司一等奖、1个院级一等奖,成为当时集团公司最年轻的专利发明者。2016年,该厂青年创新创效测评中,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参加六院“青创先锋”评选,最终不负众望,获得“青创先锋”称号。
“年轻人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勤学习、勤观察、勤思考,要在岗位上创新”。2006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,便给自己种下了创新的种子。
他对每个工装的设计、加工过程都要刨根问底,记下过程中出现的每个技术难点,寻求最简单、最可靠的解决方法。用他的话说就是“找到创新点,提高工作效率”。“密集的图纸,运转的机械旁总能留下他的身影,经常看见他拿着图纸比对着工装、数据研究。”身边的同事说。
“他很有天分,思维比其他人快很多,短短2年时间就把工厂的数控车床摸了个透,不简单!”车间师傅称赞说。2008年通过层层考验,他成功应聘为机械加工车间非标设计技术员。
为解决某项目技术瓶颈,他积极参与钻孔取样工装的技术攻关。取样成功后,他又承担了更为艰巨的远程隔离操作钻孔取样装置设计。装置通过调试和验收,达到了预期目标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此外,他参与研究的其他4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他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“技术奇葩”。
“不登山高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渊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他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都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学习、去挑战、去奋斗。
在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新常态下,创新驱动成为他前进路上的航标,不断激励他勇往直前。他自学PROE二次开发,采用交互方程建立了工厂部件的参数化模版,实现了关联性工程图的自动生成,减少了设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,设计效率提高20%以上,获得该厂工艺技术创新二等奖。
为解决某项目安全性难题,他主动承担了重要部件的设计任务。在国内相关资料不多的情况下,他与同事加班加点,连续几天沉浸在研究中,经过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安全源辨识及深入的安全性技术研究,最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,为该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了工装技术保障。
优秀员工、劳动模范、十佳青年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……一个个闪光的荣誉记录下了他孜孜以求、创新进取的奋斗足迹。(文/刘军红)
2006年,他走进六院8610厂成为一名普通铣工。2008年,通过竞聘成为非标设计技术人员。2010年,申报国家专利3项、厂级标准2项,荣获3个省级一等奖、1个集团公司一等奖、1个院级一等奖,成为当时集团公司最年轻的专利发明者。2016年,该厂青年创新创效测评中,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参加六院“青创先锋”评选,最终不负众望,获得“青创先锋”称号。
“年轻人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勤学习、勤观察、勤思考,要在岗位上创新”。2006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,便给自己种下了创新的种子。
他对每个工装的设计、加工过程都要刨根问底,记下过程中出现的每个技术难点,寻求最简单、最可靠的解决方法。用他的话说就是“找到创新点,提高工作效率”。“密集的图纸,运转的机械旁总能留下他的身影,经常看见他拿着图纸比对着工装、数据研究。”身边的同事说。
“他很有天分,思维比其他人快很多,短短2年时间就把工厂的数控车床摸了个透,不简单!”车间师傅称赞说。2008年通过层层考验,他成功应聘为机械加工车间非标设计技术员。
为解决某项目技术瓶颈,他积极参与钻孔取样工装的技术攻关。取样成功后,他又承担了更为艰巨的远程隔离操作钻孔取样装置设计。装置通过调试和验收,达到了预期目标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此外,他参与研究的其他4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他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“技术奇葩”。
“不登山高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渊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他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都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学习、去挑战、去奋斗。
在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新常态下,创新驱动成为他前进路上的航标,不断激励他勇往直前。他自学PROE二次开发,采用交互方程建立了工厂部件的参数化模版,实现了关联性工程图的自动生成,减少了设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,设计效率提高20%以上,获得该厂工艺技术创新二等奖。
为解决某项目安全性难题,他主动承担了重要部件的设计任务。在国内相关资料不多的情况下,他与同事加班加点,连续几天沉浸在研究中,经过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安全源辨识及深入的安全性技术研究,最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,为该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了工装技术保障。
优秀员工、劳动模范、十佳青年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……一个个闪光的荣誉记录下了他孜孜以求、创新进取的奋斗足迹。(文/刘军红)